為了進行接地的設計,必須收集下列資料。對于中小型系統,可根據情況酌量降低要求。
(1)當地土壤電阻系數最好有實測數據,并根據說明實測時的季節、日期以及實測前土壤是否潮濕及下雨量大小情況。如當地土壤電阻系數較高,則應了解附近有無土壤電阻系數較低的地方,是否有水源,如河、溪、湖及井等。如有土壤系數較低的地方或有水源時,則應取得其電阻系數資料。如根據地質勘測資料,在所設計地區內土壤的性質變化在設計前無法取得實測資料,可向當地電業單位或有關單位取得土壤電阻系數資料。如系新建地區,當地缺乏該項資料,而且在設計前又無法取得實測資料時,可根據地質勘測中的土壤性質,按表3-24的數據作初步估計,在設計時并應留有余地,有增設接地體的可能。同時在施工后要進行測量,如與原估計土壤電阻系數有出入時,應根據實測資料計算而得的結果補置接地體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。
(2)土壤結冰厚度、化學成分,對銅、鋼等常用接地裝置的腐蝕情況,電解時產生活性物的分量。
(3)地下水深度及其中所含腐蝕性物質的濃度。
(4)最炎熱月份(我國一般為七月)下午2時的平均地下溫度,以及平均年降雨量和每月的平均降雨量。
(5)雷電日及雷電活動情況。
以上第(2)~(5)項資料,一般可向電業單位收集。如電業單位無該項資料時,其中第(2)項及第(5)項資料可向勘察單位收集,并根據要求進行必要的化學分析工作。第(4)項及第(5)項可向當地氣象臺索取。對于有些長期積累性的資料,在新建工業區如無法取得時,可向當地農民等有經驗的人請教作為估計資料。
(6)系統、發電機及變壓器的接地工作制。
(7)系統運行方式及單相短路電流值。
(8)架空線路的回路數、長度及檔距。如有避雷器,則應了解其長度、材料及截面。
(9)電纜線路的回路數、長度、型號、截面和敷設方法。
以上第(6)~(9)項的資料應向當地電業單位收集。如系新設計地區,應向有關設計單位取得上述資料。
(10)水管、金屬結構及構筑物等自然接地體的鋼材規格及連接方法。
(11)建筑物防雷、防爆及防火的等級,用電設備的性質和接地要求。
以上兩項如為舊系統或建筑,則應向基建單位取得資料。如為新建或擴建,則應向有關設計單位取得資料。
(12)接地材料如角鋼、扁鋼等的價格以及有關連接附件的加工費用。該項資料可以向當地材料供應部門及加工企業取得。
根據以上資料,即可進行設計。如要求簡單或僅進行部分設計時,可根據具體情況簡化設計步驟。 |